当前位置: 首页
>投资新区 >投资信息

一座新城的蓄势与蝶变

发布时间: 2020-12-08 湖州南太湖新区管理委员会 字体:[ ]

    一场洽谈会签约项目30个,投资额达761.04亿元;今年签约项目近百个,累计总投资额超1300亿元。是什么让成立仅一年多的南太湖新区,让这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后浪”,聚焦了世人的目光,获得了客商的青睐?

又一次,南太湖畔这座新城汇聚了万千目光。

刚刚落下帷幕的南太湖新区“创新引领、绿色发展”第二届投资贸易与科技人才洽谈会收获颇丰,新区的工业平台、长东片区、科技人才和文化旅游等产业平台,得到了各地客商的青睐,总投资达761.04亿元的30个项目悉数签约。

借助长三角中心的区域优势,新区作为太湖南岸的区域经济新矩阵显露雏形,各类高精尖项目竞相落户。自此,新区今年签约项目近百个,累计投资超1300亿元。

打破界线、重塑版图的17个月时间里,新区用一份份高质量答卷书写着“新生日记”。今年,更是它完整成长、蓄势待发的一年。而在这一年,投资额超千亿元的背后,是高质量的项目落地,是高水准的格局规划,更是高素质招商团队的支撑。


高质量项目锻造强劲引擎

“我们是高精密制造行业,对各方面要求都很高。南太湖新区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人才供给,还有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让我们义无反顾的选择落地在这里,进一步进行企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俞会根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卫蓝新能源年产20GWh固态电池生产线项目,是日前新区第二届投资贸易与科技人才洽谈会上签约的“大好高”项目之一,由中科院物理所专家团队领衔,锂电项目总部项目集聚硕士以上人才500名,项目预计总投资56亿元,主要生产储能电池、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固态电池,项目分二期实施,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60亿元。

南太湖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签约的项目投资总额大,集中高,项目总体质量也好,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有4个。签约项目包括工业制造业项目15个、总部项目8个、科技人才项目5个、文旅项目1个、金融项目1个以及外资项目3个,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信息经济产业等南太湖新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

今年以来,新区在签约项目上把住质量关,为进一步打造产业化集聚平台创造新的可能。4月下旬签约落户的湖州见闻录科技有限公司,日已完成动力配套区土地回填和地勘等工作,正在准备进行招投标。企业生产的高频滤波器芯片,性能达到国际一线品牌产品同等水平。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明年7月可以完成设备搬入,年底实现量产,规划最大月产能5000片/月,产品将应用于5G信号基站、无人驾驶汽车等多个领域。”

而今年7月开工的超越数控智能制基地前不久厂房已经结顶完工,接下来就是设备进厂和调试。超越是国内全固安全计算机引领者,也是国内100%全产业链可控企业。“湖州基地一期主要引进两条高端智能PC整机生产线,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万台高端智能PC整机的生产能力,之后会陆续投入,打造集生产、适配、运维、展示、培训以及办公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产业中心。”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高水准规划构建广阔平台

总面积225平方公里的南太湖新区,正在打造长三角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项目落地,需要承载平台。成立至今,新区坚持生态化、高端化、引领性,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生命健康、休闲旅游等为主的“3+1+N”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并逐渐构建起“一湖,两城,三区”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湖”,是拥有 300 平方公里的太湖水域面积,既重点保护太湖生态,又大力开发文化+休闲”产业,绿地将产出“真金白银”。

“两城”中,南太湖未来城 (长东片区) 依托总部经济、高端商务等新经济业态,未来实现“办公室与青山绿水只隔一块落地玻璃”;湖州科技城搭建“从孵化到加速”一站式创业服务体系,让高层次人才在这里拎包入住,尽情创业。

“三区”中,绿色智造集聚区拥有两个万亩大平台,集聚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等产业集群及产业园;滨湖高端度假区坐拥千年遗址邱城和太湖名山弁山,滨湖旅游、生态康养等文化新业态潮起;城市人文活力区激活老城区细胞,培育城市经济新业态,更显活力和智慧。

成立一年多的新区,正在努力建设好南太湖绿色金融中心、湖州科技城、人才大厦等重大平台,筑好平台才能集聚产业。目前,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聚了微宏动力、安达汽配、新兴汽车部件等骨干企业,基本形成了覆盖动力电池、动力总成、关键零部件的上下游产业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引进了超越、见闻录等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在新型显示领域形成了较强竞争力,在集成电路领域具备了强大的增长后劲;生命健康产业有南太湖药谷研发中心、药谷标准厂房等总面积达2.14平方公里的专业公共配套,引育了特瑞思药业、海王健康等40多家行业领军企业。

与此同时,新区已集聚了以中科院、浙大、电子科大、上海交大研究院为引领的科研创新平台5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国家级人才52名、省级人才93名、南太湖精英计划团队255个。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一大批“最强大脑”正在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智力支撑。

高素质团队注入强大力量

“这里招商人员服务专业又尽责,让我们对新区充满信心。”

“和新区各部门的对接非常高效、非常愉快。”

“项目落地后推进这么顺利,多亏了他们的支持和配合,让我们省时又省力。”

……

这些声音都来自签约落户新区项目的相关负责人,而他们口中称赞的便是南太湖新区千锤百炼的招商铁军。

蒋丽祥是新区驻北京招商工作部的一名招商员。卫蓝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就是他和团队一起努力引进的“硕果”。“当时我们在了解到这个项目以后,第一时间登门拜访,也了解到这个项目科技含量高、产品市场化前景广阔。”蒋丽祥说。

在之后两、三个月时间的交涉中,项目方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要求,都被新区招商团队一个个化解。连卫蓝新能源项目负责人都表示,“除了承接上下游产业链的地理位置优势,新区给予项目落地的优厚政策和全力支持,让我们义无反顾选择这里。”

最崇高的诚意、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是谨记在每名招商员心中的守则。而充分熟悉并且利用好“湖9条”“人才新政4.0版”等惠企政策,是新区招商员出招致胜的关键。 

除了新区驻外的招商团队,以商引商的蝴蝶效应在新区频现。在新区日前举行的第二届投资贸易与科技人才洽谈会上,一批企业家代表被聘请为“招商大使”,深圳海王集团董事长就是其中一名。

本次投洽会,张思民率领的深圳考察团一行12人有8位上市公司董事长,其他均为高层次人才、头部企业或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副总经理以上,参会嘉宾含金量高。代表团成员对湖州、对南太湖新区的投资营商环境表示高度认可,部分项目已经开始对接落实。“南太湖新区有着一群有责任、有担当、干劲足、服务好的干部,一批批企业在这里投资创业,发展壮大。海王在新区成功投资的案例证明了海王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更毋庸置疑地加持了南太湖新区的投资环境。”张思民说。

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企业就冲着新区来,在这里建设项目、发展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