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走进新区 >历史文化 >历史名人

南太湖风景中的人文史话

发布时间: 2020-04-01 字体:[ ]

湖州历史悠久,从战国楚春申君筑下菰城算起,也已有二千三百多年历史了。作为“吴越古邦”、“东南望郡”,湖州不仅以山水清远誉贯古今,而且以人文荟萃名播海内。坐落在湖州市区西北的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就是“有山有水有人文化”的历史佳画,从戴表元的“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到郑板桥“六千三万太湖波,七十二峰高峨峨”,从尖、齐、圆、健的湖笔文化到珍奇的马家浜文化,从叶梦得《石林精舍》到范仲淹的诗《太湖》无不体现出这方土地的大气和文化底蕴的深厚。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南太湖,仅仅欣赏山之逶迤、湖之无际是不够的,那些千百年来建造的古城石院、历史典故是湖州最为深厚的底蕴。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这是湖州年纪最大的古城,其遗址今天仍保存在湖州市郊云巢乡窑头村的稻田、毛竹和桑树之中。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吴中(今湖州)起兵,自立西楚霸王,在湖城中心建“项王城”。

而湖州的山水风光早在唐代就入诗入画了。这有杨汉公《题郡城楼》诗为证:“吴兴城阙水云中,画舫青帘处处通。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其实在宋代欧阳修也写过:“吴联水晶宫,楼阁在寒鉴”等诗句。李白、杜牧也都写过湖州的诗句,如杜牧于公元850年到湖州,次年8月居霅溪馆,就写下了:“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风定苏潭看月生”等名句。

古朴幽邃的城墙,精美的石头砌成的百年古井,山与湖形成与世隔绝的独特风光,还有那些雨来微涨,雨霁不落山涧小溪,浣洗着湖州人民千百年的梦。

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文体、语言、词汇、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医学、科技以及婚丧嫁娶、吉庆节日等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世俗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自古以来,湖州就是广出文人的地方,这是有史料证明的:民国时谭正璧编撰的《中国文学家大词典》中所收集的先秦至清末人物,湖州籍人占2.8%,而当时湖州的人口仅占全国的千分之二。许多都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曹不兴,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立传的画家;如陆羽,尽管不是湖州人,但客居湖州30多年,在这里写成了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被后人奉为“茶圣”,如赵孟頫,变革南宋院体格调,开创了中国士大夫文入画派,世称“赵体”;如吴昌硕,是中国近代绘画史的开创者,海上画派的创始人;如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奠基人。在文史界,有著名唐诗《游子吟》的作者孟郊;有客居湖州写下“西塞山前白鹭飞”佳句的张志和;有《三言二拍》中《二拍》的作者凌蒙初;有为《红楼梦》作序的戚蓼生;有红学家俞平伯。中国二十四史中,《三史》、《宋书》、《梁书》、《陈书》都是湖州德清姚察父子撰写的;在政军界,有南唐后主”李煜;有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有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有辛亥革命的功臣陈英士;被称为“民国奇人”的张静江;有1931年在上海挽救了党中央、被周恩来称为共产党情报工作“前三杰”之一的钱壮飞;有被后人称为“民族节气的楷模”的外交官杨光注;有新中国第任林业韶长梁希;有“海空卫士”王伟,“人民卫士”沈克诚;在教育科技界,有一千多年前影响“太学”的教育家胡瑗;有被誉为“千古治黄第一人”的水利专家潘季驯;有赫赫有名的钱三强;有“中国航天之父”屠守锷;有气象学家赵九章;有冰心、费孝通、雷洁琼的老师—哲学家赵紫宸;有国宝”级文物鉴定家徐森玉;有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在艺术界,有新中国杂技事业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夏菊花;在实业界,有被称为江南第一巨富的沈万三;近年,又涌现出了中国古桥古船专家朱惠勇等等。

禅教渊源,白雀听法

相传湖州为观世音的出生地,弁山法华寺为观世音的成道处。最有名的有两个版本的典故,一个是:梁武帝胞弟妙庄王居吴兴郡治乌程县,其王妃虔心问佛,于某年二月二十九日,生了妙庄王的第三个女儿,取名妙音。妙音幼小吃斋念佛,深得其伯父梁武帝喜爱,加之梁武帝信佛,赐名“观音”。某年九月十九日,妙音在弁山法华寺出家为尼,法名青莲。青莲在法华寺终日诵念《法华经》苦修,后云游世海,弘扬佛教,为百姓解危济困, 因而“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音大士”名声鹊起。云游多年的妙音深得佛教真帝重回法华寺,一日,她沐浴更衣后端坐荷花缸中,暝目合十涅磐,此日为六月十九日,佛教信徒就把六月十九日作为观音成道日,二月十九日作为观音圣诞日,九月十九日作为观音出家日。

另一个说法是:白雀山原名石斗山,传说南北朝刘武帝永明五年(487年),有位叫道迹的尼姑在这里住下来,每天念诵法华经,前后20年昼夜不停,而每当道迹念经时,总有一群白雀在旁旋绕中,像是在朝拜听法,也是20年不断,当地人敬为灵异,于是就把这山改称为白雀山。道迹圆寂后,其弟子将其灵骨藏于宝龛,归葬于她经常念书经的山屋之后,上覆青石板,谁知过了数年,突然从青石板之间生出了一朵青莲花,十分神异,人们认定道迹就是观音大师的化身,于是就在她的归葬处建造了一座“真身殿”。

由于法华寺流传两则神话传奇故事,因此对佛教信徒的吸引力特别大,尤其是苏南与浙北一带的善男信女,更是崇拜至极,每逢佛圣节,人山人海。平时也是香火不断。民间认为,白雀是观音菩萨的出家处,普陀是观音菩萨的得道处。凡崇信观世音菩萨的人,就不能不到白雀和普陀两处来朝山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