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动展现南太湖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气象,潮新闻客户端《潮起南太湖》栏目以“蹲下去”的笔触记录基层脉动,用“沉下去”的视角捕捉新区故事。即日起,南太湖发布将同步转载该系列报道,带领读者穿行于新区街巷阡陌,触摸街道治理的智慧温度,聆听产业跃动的铿锵足音,品味烟火人间的文化积淀,遇见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奋斗身影。让我们共同打开这扇观察新区的窗口,见证潮涌南太湖的奋进图景!
暮春,梧桐新绿下,湖州南太湖新区凤凰街道凤凰二村社区广场上,一派惬意景象:
孩子们在党群服务中心的书吧埋头阅读,年轻人在隔壁的咖啡馆自由交谈,转角剧场里话剧演员正专注排练,不远处的古茶具展馆内,银发族赏古玩闲聊正酣……丰富多元的休闲业态与“高龄”老小区进行了奇妙联结,构建起新型社区生活方式。
很难相信,这些充满巧思的公共空间,前身竟是闲置已久的旧楼房、废弃仓库等“边角料”区域。而今,通过老小区改造这一百姓家门口的“关键小事”,凤凰街道以更精细的针脚织补城市褶皱,“改”出了居民“向往的生活”。
近日,记者蹲点凤凰街道,探寻小小“幸福生活圈”里的多种答案。 摸准百姓需求,解锁生活中的“小确幸” 地处湖州核心城区的凤凰街道,老旧小区分布密集,虽承载着无数居民的回忆,但逐渐暴露出的基础设施老化、功能布局不合理、文化业态缺乏等问题,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如何破解短板?在南太湖新区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和城市有机更新的过程中,凤凰街道也铆足了劲“啃硬骨头”——将33个老旧小区纳入改造清单,537幢住宅楼“拉网式”整治,直接惠及居民超4万人。这场旧改工程,成为2022年全市改造小区数量最多、受益人群最多的民生实事项目。 短短一年,整洁的柏油路、精致的绿化带、统一更新的市政管网、智能停车位和充电桩纷纷“上岗”,昔日墙面斑驳的老小区重焕“青春”。 “但公共空间缺乏的痛点仍有待解决。”凤凰街道党工委书记陈英意识到,硬件升级后,软件配套尤其是公共空间的提升同样不可忽视,是做好社区品质提升“后半篇文章”的关键。 “市民期盼‘更懂我’的生活圈。”陈英介绍,旧改前她曾带队走访多个住宅小区。在调研过程中,居民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需求:“社区服务中心离我们小区远,很多公共配套设施很难享用。”“希望增加小区的室内体育设施,适当收费也能接受。”“共享厨房、共享工位,请考虑一下。”“能不能引进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陈英说,许多“95后”“00后”年轻居民提出了个性化需求,年长居民则期待在普惠养老、照料陪伴、看病就医等方面增加社区下沉服务。为了精准掌握居民需求,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还通过“红色楼栋长”开展逐户走访,利用微信群等平台广泛收集居民意见,了解真实诉求。 “居民普遍期待生活空间不仅是‘钢筋森林’,而是有人文气息、人情味的‘温情社区’。”陈英说,这就亟需提升每一个具体生活场景的便利度。 “如果在一个‘小圈’半径里既能解决一日三餐,有菜市场、超市、理发店等基本生活设施,还能找到健身房、咖啡店、宠物店等满足休闲需求的消费场所,这样的生活环境无疑能提升老百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经过调研和考察,凤凰街道党工委委员肖文彬的理解是,发展“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这些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是居民生活每一环必不可少的“微细胞”,能拿捏的“小确幸”。 他举例,凤凰一社区有不少居民反映,“自行车坏了找不到维修店。”“裁缝店、修鞋铺等小修小补摊位能搞定不少生活小烦恼。”于是,街道将社区里受欢迎的修补师傅们请回来,设立便民服务站,得到了一致好评。 又如居民提出引进一些时尚业态,如咖啡馆等。于是,凤凰二社区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的闲置资源引入了全市首家嵌入社区的咖啡馆——“梧桐咖啡”。主理人陈美凤热情地说:“我们给居民提供半价优惠,还会经常利用共享空间举办读书会。” 除了咖啡馆,记者在党群服务中心看到,针对部分家长诉求开放了儿童托管书吧,拾级而上还有心理咨询室、少儿湖剧培训室和电影播放室等功能区,如“螺蛳壳里做道场”,满足了不同群体的精细需求。 激活低效空间,多功能“邻里之家”出圈 买菜购物、社区食堂、修理缝补、健身遛娃、邻里聚会……从老旧小区改造到未来社区建设,凤凰街道15分钟便民生活圈日益完善,不少居民提出了新期待。“通过日常走访,我们时刻捕捉各个群体需求的细微变化。”肖文彬告诉记者,街道的软改造仍在持续进行。 为此,“邻里之家”应运而生,成为凤凰街道在“小圈”半径内打造的标准化阵地。“我们排摸了街道内各社区的闲置用房、架空层等近3000平方米低效空间,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构建差异化、定制化的服务场景。”肖文彬带记者走访了多个小区内的“邻里之家”。 在丽阳景苑小区,一处小区物管闲置用房被整修成了乒乓球活动室、多媒体教室等开放式公共空间。居民“朱姐”是“邻里之家”的常客,“每天我都会拉上球友,来这里打上一个小时的乒乓球。”她笑着说,偶尔还来听几节社区组织的健康养生讲座。 同样,一有空,清丽家园小区的郭旗玉就会带着小孙女往“邻里之家”跑。孙女和其他孩子一起看书、打乒乓球,自己则和老朋友们在舞蹈室跳跳舞、唠唠嗑。“邻里之家项目很多,功能也很全,离我家走路不到10分钟,特别方便。” 如今,“邻里之家”成为凤凰街道服务品牌化的典型代表、社区居民的“温暖符号”。目前,凤凰街道已建成16个“邻里之家”标准化阵地。这些“邻里之家”根据小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吸纳基本“微服务”,增加供给多样性。 例如,清丽家园、丽阳景苑的“邻里之家”瞄准群众运动需求,建设乒乓球活动中心和舞蹈室;青塘小区的“邻里之家”创新“银龄关怀”计划,聚焦老年群体所需,采取探访关爱、爱心助餐、集中理发等多种形式,为300余人提供暖心服务;港湖东区的“邻里之家”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阵地,联合辖区幼儿园开设自然探索、作业辅导等课程……肖文彬提到,每个“邻里之家”都配备了专业的管理人员和运营团队,定期组织社区文化节、邻里互助活动、健康讲座等活动。 除了这些,以15分钟时空为半径,凤凰街道这些年不断出“圈”,如“医疗服务圈”“阅读服务圈”“养老托育圈”“健身休闲圈”……这些小“圈”,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嵌入式服务、消费品以旧换新等多项工作紧密结合,力争“缺什么补什么”,做到应配尽配,给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嵌入多元服务,社区合伙人带来新活力 梧桐手工空间、梧桐剧场、梧桐画廊、梧桐咖啡……记者走访发现,凤凰街道的每一处新兴共享空间,都带着“梧桐+”的独特印记,这一取自“凤凰非梧桐不栖”的名字,背后则是一场场关乎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和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 在凤凰一社区,梧桐手工空间内一片热闹。一盏盏鱼灯悬挂在天花板,案台前,省级“优秀民间文艺人才”虞敏儿正教孩子们用铁丝制作鱼的骨架,孩子们一边动手一边发出“哇,好神奇”的惊叹。旁边,雕刻艺人夏有根的工作桌上堆着桃核和各式雕刀,几位居民围坐在旁,兴趣盎然地看他雕刻,有的也拿起工具照着学。居民张阿姨笑着说:“这比在家刷短视频有趣多了。” 这般鲜活的场景,正是凤凰街道“社区合伙人”机制的缩影。“我们探索引入‘社区合伙人’,来合力营造‘生活圈+’。”肖文彬说,以闲置低效空间换资源、换服务,立足辖区居民需求,挖掘本土达人、能人担任“社区合伙人”。目前社区链接了湖州市古陶瓷学会副会长贾中林、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龚奕晓(阿水)等本土“大咖”入驻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文馨楼”古茶具美术社、“水印戏剧表演工作室”、“文艺赋美”湖剧传承班和“二元茶室”等文化IP,邻里文化场景不断被重塑。 推开凤凰二社区的梧桐画廊大门,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展览陈列着百余件古代文房器具,笔架、笔筒、印尼、墨床等,犹如一座微型博物馆。而这些收藏品,全部由湖州市古陶瓷学会无偿提供。采访时记者遇到了“社区合伙人”贾中林,他表示,“通过常态化的公益展览,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开阔眼界。” 为了满足年轻人多元个性的文化体验需求,凤凰街道还集结数十位青年达人开设“青年夜校”,课程涵盖戏剧表演、生活英语、茶艺、动感单车、瑜伽、古典舞、精酿品鉴等,让年轻人快乐“充电”。 前几天,市民沈佳明在朋友圈看到“青年夜校”推文后,立刻报名体验:“没想到家门口就能上戏剧专业课,学费还超划算,用最实惠的价格享受了高品质课程!”在最近一堂话剧表演课上,阿水娓娓道来戏剧与曲艺的变迁,带领学员做“逆时针转圈”感受性训练,让大家尝试用肢体“演绎”高矮胖瘦、男女老少等不同生命姿态……沉浸式的角色转换让课堂充满此起彼伏的欢笑。 在凤凰街道,文化建设不再是单纯的“我供你享”,而是一场“共建共创”。当政府搭台、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居民主动融入,一个个曾被忽视的社区空间,如今充满活力与创意。 按需扩圈、补短拓长,社区“幸福拼图”渐成形。从“改外观”到“补里子”,源自居民需求的创新探索收获了声声称赞:“真不错”“太棒了”“完美”……记者采访时感受到,凤凰街道“全龄友好”的宜居社区模样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