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年磨一剑。 38年来,湖州机床厂有限公司铣磨刨班组长胡晓明凭着“细磨矿石,精炼人生”的理念,坚守一颗“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匠心,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砺,荣获了湖州市2018年度“南太湖工匠”。
见到胡晓明时,他那一双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沾满油渍的双手豁了几个口子。“天天和机器、配件打交道,免不了要碰几个口子,手也永远洗不干净。”胡晓明不好意思地说。
1980年冬天, 18岁的胡晓明怀着梦想进入了湖州机床厂。 38年后,胡晓明依然在践行少年时的志向,不同的是,今天的他已成为湖州机床厂公认的生产一线优秀员工,从铣床工起相继掌握了外圆磨、平面磨、滚齿机、插齿机、插床、镗床等十几部专用机床的操作技能,从而成为一名生产技能多面手,完成生产任务连续十年位居全公司第一名。自2017年至今,他又连续12年获得企业技术能手和技术带头人、市第三届杰出职工、省第四届优秀职工、湖州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胡晓明说,从进湖州机床厂的那天起,就立志要实实在在做工人,认认真真学技术,在自己喜欢的平凡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奋斗一生。胡晓明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30多年来,胡晓明最感动人的地方是多年如一日地任劳任怨忘我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谈及他的成长和成功,胡晓明总结为“勤学苦干”四个字。 1992年起,湖州机床厂产品结构大幅调整,单专机产品已成为主力品种,批量产品退居次要地位,零星工件活儿增加,从而造成部分加工设备利用率下降,工人光做单一机床处于吃不饱状况。从企业角度来考虑,又没有必要专门配置工人。
面对这种冷热不均现象,胡晓明主动请缨,刻苦钻研其它工种技术,不懂就看书,实在不懂就虚心求教老师傅。凭着一股子“要做就把事情做好”的精神,短短三年时间,胡晓明掌握了7台机器6个工种的操作技术,成为一名过硬的操作技能多面手,并成为技术带头人。这在厂里是没有的,在湖州也是很少,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在生产上的压力。胡晓明说:“当时还在老厂房,上下班方便,每天晚上我都来厂里义务加班,一边自学一边向老师傅请教。那时还年轻,真不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累。”
如今, 50多岁的胡晓明依然是奔走在车间的“拼命三郎”。油渍的工作间,布满了机器,只有一个可勉强落座的板凳。“哪有时间休息啊,也就是吃过午饭的时候能坐下来喝口茶。”高峰时期,胡晓明一人同时要操作6台机器。他告诉记者,厂里改革后机器都归拢了,要搁在原来的老车间,几台机器相隔几十米,有时第一台机器至最远的那台机器要相隔百余米,每三四分钟往返巡视一次,一天下来要走近万米,一年下来鞋都走破几双。由于身兼多职,工作量大,胡晓明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
虽然工作颇为辛苦,但胡晓明乐在其中。“我在工作中能找到无穷的乐趣,这么多年,这些机器早就成了我的伙计了。”在机床厂的这些年,胡晓明每天穿梭在机器中孜孜不倦,前前后后干过铣床、平面磨、插齿机、镗床等10多个传统车床工种。休息的片刻,胡晓明伸出了自己的手,“平磨工件时,为了产品精度我又不能戴手套,划开是常有的事情,长久下来手都糙了,指纹打卡都打不出来了。”
在工友眼里,胡晓明是一个乐于助人、大大咧咧的人,但面对机械难题时,他却是一个特别倔的人。工友王正纪说,老胡很热爱工作,钻劲很足,只要有难度的活,他越难越高兴。我们旁边的这些工友有什么困难,他都会帮助指导。近年来他先后带过十余名徒弟,从不保守,经常手把手地教他们。这些徒弟目前都已经成为公司生产一线上的骨干。更难能可贵的是,由于湖州地区机械制造相对比较薄弱,一些兄弟单位经常会上门请教一些技术问题,有时还会请他出去解决一些维修时遇到的难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解决问题,赢得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车间主任沈中伟说,经过多年的淬炼,如今的胡晓明不但是一名机械操作者,还是一名机械修理达人。2010年至今,在万能工具磨上,他利用自制的工装,把废旧T型刀改变螺旋线成斜直线再次刃磨,可与新刀媲美,每年能为企业节省50余万元,成了厂里名副其实的大工匠。“简单的事情反复去做,那么你肯定是个专家了,重复的事情用心去做,你肯定是个赢家了。做每一样事,你只要专注、用心,肯定会达到顶级水平。”末了,胡晓明一语道出这么多年来收获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