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时,张志和泛宅来湖州投奔刺史颜真卿,并由乌程县令李清安置在西塞山的史实,由他的一首《渔歌子》及颜真卿的《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记》,已经千古定论。至于南宋陆游、吴曾之流,烂指湖北西塞山为张志和隐居吟词之地,素为中华文化主流嗤之槽粕,如今更不应成为湖州“热题”大费周章。
但是张志和隐居湖州西塞山何处,倒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唐宋元有名士泛泛之指、.明清有名臣文人的寻隐诗词。研究这些材料求证张志和隐居处,意义重大。本文试图围绕这个问题作些探讨。
(—)
江南各地古时侯江河行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4700年前钱山漾就有木制船、桨。南宋婉约派词家姜夔引《吴都赋》云“户藏烟浦,家具画船”唯吴兴为然。春遊之盛,西湖未能过也。《吴兴备志》也记录了(水嬉)湖州最盛,主要讲了寒食、清明的传统是椐越王勾践,断发文身,卧薪尝胆之俗习水而好战古风,端午水戏则纪念屈原投汨罗江,自唐张志和溺水后又加了纪念张志和的内容,又称“张水戏” ,晚唐杜牧在湖州要求崔元亮刺史,以张水戏活动让他挑选美女,至暮两岸观者如堵云云。结果风流佳话。杜牧作《怅诗》(叹花):“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据称张水戏出自颜真卿提议,从西塞山溪风漾开始祭张后向城中驶去,溪风漾由罗隐《霎溪晚泊寄裴庶子》诗中“溪风如扇雨如丝,闲步闲吟柳恽诗。”取溪风两字命名。宋代苏东坡《好事近》(湖上)词有:“醉中吹堕白纶巾,溪风漾流月。”之句。更有《浣溪沙》(漁父)词:“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焦肥。自庇一身青篛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他又在《将之湖州戏赠莘老》诗中有句:“鬓丝只可对禅榻,湖亭不用张水嬉。”可见张水戏的开幕式以张志和词意青箬笠绿蓑衣阵容编排的节目,地点恰在溪风漾。说明张志和隐居处在溪风漾附近。
(二)
南宋毗陵太守李结,字次山。卜居湖州西塞山二十年,画一幅《西塞漁舍图》。并请好友范成大、周必大、洪内翰题跋。此画后被张大干卖给美国博物馆,价一百五十万美金。观此画正与罗山康山之间鱼湾的一座石桥相符,此桥现名下庄桥,古名却是玄真子隐居时的大夫桥。桥在画里呈东西向,溪呈南北向与大夫桥实景相符,桥石结构经已故文物局吴马林鉴定为宋代石桥,桥面楞石板为元代车马过桥石板。查历史资料西塞山乡间宋代无石桥记载。定为大夫桥经宋元重修而保留至今。更为突出是两面青山完全与现实相符,桥前垂直的大河也保存,走遍西塞山四周没有第二处与《西塞漁舍图》相符。而画画的地点还保留在大夫桥对面的桃园河边。此发现虽经媒体报道,由于领导不重视至今没认真得出结论。大夫桥可能只有一个毁灭的下场。
(三)
元代韦居安,吴兴人,咸淳四年进士。咸淳八年摄教历阳。景炎元年,司纠三衢。有《梅涧诗话》传世。他有一阙名词《摸焦儿》其中有:“就中惟有焦湾好,占得西关佳致。杨柳外、羡泛宅浮家,当日元真子。溪山信美,叹陈迹犹存,前贤已往,谁会景中意。”湖州是江南水乡,又是双溪穿城的名城,由其西苕溪,柳恽修成柳塘环境优美历代名人垂钓处不少,湖州出西门三里处就有宋代张先的钓焦处,再往西二十里就是唐张志和的钓鱼湾,也叫霎溪湾,简称鱼湾。泛宅浮家指张志和受颜真卿赠舟,信誓旦旦愿浮家泛宅,游沂江湖之上,来往苕霎之间。词中杨柳外指柳塘的南边,因为西苕溪是东西流向,而南边正是鱼湾、大夫桥,现在罗山村以东康山以西一带。词中感叹溪山信美,当日元真子己成往事,有几人会明白景中意。这意就是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
(四)
明代有二位诗人对西塞山张志和故事分别写了两首重要的诗,借诗句可辨张志和隐居的所在。第一位名张羽做过湖州安定书院山长,官太常寺丞兼翰林院同掌文渊阁事。他有一首《西塞漁晚》诗:“西塞山前日欲暮,江树离离起烟雾。玄真仙驭不可扳,时听漁歌隔溪渡。湾头酒贱鳜焦肥,红尘不上绿蓑衣。投竿倚棹看新月,忧见双双白鹭飞。”这是首典型怀念张志和的诗。张志和词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点明了西塞山的东南面有白鹭飞,那不过是写词的情景,但张羽的西塞山前日欲暮,是怀念玄真仙驭不可扳,这个西塞山前就指他生前的隐居地。湖州及全国大多数人,均将前指东南,如前门、前屋等,因此张志和隐居地应在西塞山的东南,现在罗山村某地。
另一位诗人梁辰焦、昆山人,著名戏曲家。他有一首《登西塞山访张志和遗迹》诗有:诸峰自南来,兹岭独砟諤,攀援上萝磴,翠微构兰若。清梵悬香林,法鼓时间作。零雨飘岩阿、残雪卧松阁。缅怀玄真子,雅志甘寂寞。云鸿入冥冥,孤飞避缯缴、名境虽盘桓,犹未偕宿诺。何时返初服,于焉此栖托。等句,其中有写西塞山山貌特征,也写仙顶寺的风光,残雪卧松阁,就是达摩阁一景,清梵悬香林连带栖贤山的梅花。既然诗名为登西塞山访张志和遗迹,写得尽是仙顶,仙顶寺的情景,张志和隐居栖贤山下,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明初工部尚书严震直慕张志和,自称西塞翁,死后葬西塞山北,世称严家坟,与栖贤山相去不远。但张羽、梁辰鱼都没提到明初严工部严家坟,显然将严家坟,汎陽湖、桃花坞说成张志和隐居地,是清同治朝以后的事了。虽载上《同治湖州府志》但在学术上是需要去伪存真的。《湖州掌故集》的作者明末徐献忠,家住康山、罗山之间的九霞山,但他对张志和隐居西塞山只字不提,甚至说:“西塞山久无定论” 。因此匡正史实,并不是涉及一点,不及其余。是需要旁征博引做大量考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