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视频

杭鑫:一壶天地浑无迹

发布时间: 2023-07-27 南太湖发布 【字体:



一边转动转盘,一边拍打身筒,眼看着身筒的曲线越来越流畅,杭鑫终于可以停下了手上的动作,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满意之色……


一张案几,一盏小灯,见证一胚紫砂泥,华丽变身。


每一次在工作室做壶,他总是会忘却时间,早上一坐下,一转眼就到了晚上;有时候,半夜来了灵感,他会一个人跑到工作室开工,仿佛这个世界,只有紫砂壶与他有关……



丁山学艺 三年制一壶


用杭鑫的话来说,紫砂壶之于他,是冥冥之中,更是命中注定。


原来,2007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他,曾在杭州一家设计公司工作。


可是,个性腼腆的他,可以在设计里天马行空,创意无限,但是面对客户可能并不专业的各种需求时,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保有一份独立和创意。


为此,短短两三个月后,他就选择了辞职,离开家乡,去宜兴丁山开始了紫砂工艺的学习。


那么,为何会选择紫砂壶呢?


“我们都知道宜兴的紫砂壶出名,其实长兴紫砂陶器制作历史很悠久,天目山脉的紫砂矿藏资源也非常丰富,加上长兴茶文化的发展,长兴紫砂的烧窑技艺现在也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杭鑫说。



加上父亲工作的关系,他从小就接触了不少长兴当地的紫砂壶手艺人,当然那时候并不懂紫砂壶,见得多了,只是一种懵懂的喜欢,紫砂壶的颜色特别耐看,那些纯手工制作的紫砂器具,不同的造型,带给人完全不同的视觉享受。


当然,真要学做可没那么简单。像现在很多年青人来体验完紫砂壶制作之后,都会觉得紫砂壶的制作和平常理解的陶艺体验,完全不一样。


杭鑫介绍说,紫砂矿石属于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3亿年到3.5亿年才能生成。而从紫砂矿料到一把紫砂壶的完成,经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反复“锤炼”。



从最初的打泥片开始,每天50根泥条,泥条要起的厚薄均匀且符合长宽数据要求,光是练这第一步,就要两三个月功夫,然后围身筒,上底片……直到最后进窑烧制,才算是完工。

 

而这每一步,都是“千锤百炼”之后才能进入下一步,无数次的重复,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枯燥而寂寞的。

 

但是,对于杭鑫来说,却是全身心的陶醉。



他说,那三年,是最纯粹的时光,他特别享受那份属于他和紫砂的宁静:从早上八点做到晚上八点,晨光相送,星光为伴……在这个山坳里,他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只为做一把壶。



“我的‘出师壶’一直珍藏着,不是因为它做的有多好,甚至,和我现在的作品比,它有太多的不完美了。”杭鑫说,他的第一件紫砂壶作品是一把仿古壶,就是大家最常见的紫砂壶造型,身扁腹鼓,圆润精巧,简单而不失古意。

 

他说,仿古壶是紫砂壶的一种,还有石瓢壶、掇球壶等等,但是壶型基本都是在仿古壶之上进行创作和提升。这是每个制壶人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继续做下去。


化古为新  云开见月明


三年学艺,杭鑫出师了。彼时的他,还是紫砂壶制作领域,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而在这个领域,想要站稳脚跟,手艺好是基础,作品的积累和资历的打磨也是缺一不可。

 

为此,他更加全身心地投入紫砂工艺钻研中,带着自己的作品到处参加各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展30余场,在与同行切磋中提升自我。

 

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收获了金奖作品13件、银奖10件、铜奖优秀奖入围奖17件。现有2项技术获得实用专利,15件创新作品获得外观专利,同时有1项发明专利已受审。



2023年3月,第七届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杭鑫获得了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他也是南太湖新区唯一获此荣誉的匠人。

 

在他湖州的工作室展柜里,记者看到了当时参评的三组作品:《南瓜套壶》《御·器》和《古风壶》。

 

他说,这三组作品代表着紫砂艺术不同的风格,也融入了他个人对紫砂艺术的理解。

 

比如展现传统技艺的《南瓜套壶》,是由原矿紫砂泥料所制,由南瓜的器型仿生而来,玲珑精巧,温雅可爱,寓意向往大自然的田野气息归隐而不慕荣利之人。



《古风壶》则是由本山绿泥中蟹壳青段泥料所制,呈现古玉般的色泽,意指君子如玉的品质。色调美观不妖艳,外观大气而有饱经沧桑的质感,凝视着它,又似乎蕴含着古老气息。



“《御·器》整体仿的是青铜鼎的器型,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寄托着对华夏大地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祝福。”杭鑫介绍,这一组是采用原矿紫泥制作,将壶型器型与陶刻图纹庄严稳重的特点融合在一起,以古为新。

 


杭鑫说,一直以来,紫砂工艺以其奇特的材质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让很多人喜爱。自己所坚持的就是在传统技艺之上,通过表现手法和意境上的不断创新,赋予作品更多灵性和生命力,让紫砂工艺有更多时代和文化的印记。



“这是我去年就开始创作的一套作品,手上这把主壶叫‘邀月’,已经完成了,公道杯和品茗杯还在设计当中。当时对方就给了我一张风景照,因为是文创作品,所以剩下的都是自己去发挥。”他很喜欢这样有挑战性的创意作品,因为既可以让他坚持古法制壶,也可以让他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守正创新。


他跟记者解释,这把“邀月”壶的壶钮融入了湖州地标性建筑之一——月亮酒店,边上一圈圈看似不经意的圆环,一注水,便似太湖湖面映衬湖光山色;壶身上的山脉起伏,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现;异形壶嘴是一轮弯月,壶把是一轮圆月,寓意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壶底则是安吉的绵延茶山……



他对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用心,因为这份用心会被传递。

 

他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带着满意的作品去参加展览会时,因为还没什么“名气”,前来驻足询问的人少之又少。

 

但依然有一位买家来了他的展位三回,只为一把壶。

 

虽然买家给出的价格,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但他还是选择了“让步”,因为买家表现出的那份“喜欢”,就像他对紫砂壶的喜欢一样执着。

 

这份“喜欢”,也让他更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作品。


授人以渔 匠心守初心



“对,这里喷点水让它润一润再拍,力度要控制好。”在湖州的工作室里,杭鑫来回踱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眼睛紧盯着每一个学徒手上的动作。

 

“我之前在其他地方学过,后来听说杭老师在湖州收徒,就找来了,已经学了8年了。”80后的姑娘刘谧说,“师父教学很细致,很有耐心,一点一点地带着我们起步,而且分文不收。”

 

这些年来,除了钻研传统紫砂工艺,杭鑫还一直致力于湖州紫砂工艺的传授与推广。

 

2015年7月至今,他在湖州市高技能人才陶瓷工艺师培训基地开设《传统全手工紫砂壶制作课》,累计授课人数1143人次,学员参加湖州市人社局组织的陶瓷工艺师技能考试通过率达到95%。参与或组织省、市、县各级“紫砂壶现场全手工制作”展示活动20余场次,向大众推广和普及传统紫砂工艺。

 

现在湖州这家工作室是他2019年开的,已经收了8个徒弟,日常还会开设一些紫砂工艺的体验课。

 

“因为当年我师父也是分文不收,也算是一种传承吧。”杭鑫笑着说,现在传统工艺之所以难以传承,大部分都与付出的时间成本和前期的经济投入相关。

 

就拿紫砂壶制作来说,学徒期间,光是一个步骤就要学上大半年,至少三年左右才能出师,这期间没有收入。如果再收学费,估计会有更多人选择放弃。

 

杭鑫很幸运,遇到了“同道中人”,现在的妻子洪叶。洪叶现在主要负责紫砂陶刻和对外销售,让他能够心无旁骛地潜心作品和教学。



从小学徒到如今的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这条路,不知不觉中杭鑫已经走了16年。这在业界很多人看来,已经非常了不起。

 

今年6月24日,杭鑫更是迎来了自己的重要时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葛军亲自来湖州收他为徒,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新华作见证人。

 

葛军潜心于紫砂文化的研发、设计和创新,首次提出紫砂文化创作“色饰法”技法,弥补自古以来紫砂品千壶一色的缺陷,使紫砂文化艺术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突破。他的代表作品《竹林七贤》《将军壶》《金钱豹》《文明时代》《汉风》等斩获国家级奖项40余项,取得国家外观专利400多项,可谓创下行业之最。

 

能拜这样的“国大师”为师,是对杭鑫紫砂技艺最好的肯定,当然,也意味着他的学艺之路再次启航。

 

“对紫砂的热爱,是我的初心,能够走到现在,需要的是一份匠心。我希望自己也能够像师父一样,用匠心去帮助更多人来守护我们的初心。”他相信,器美于形,技臻于心。



千锤百炼现真身


紫砂壶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品之一,其制作工艺步骤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不同的壶形,制作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而且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细节,手的力度和泥条干湿度的把握都很重要。

 

1.壶身制作

壶身制作的第一个步就是起身桶泥条,先把陈腐好的泥块切开,用搭子反复敲打,起出所需尺寸且厚薄均匀的泥条,再将小泥块起成圆片,如底片、满片、围片等。

 

第二步是围身筒,将身桶泥条围到转盘的围片上,再用刀斜切出两层对应的斜面,用毛笔在斜面上蘸水接合,先接外头,再接内面。连接好之后,一边转动圆盘一边拍打身筒,力度要掌握得当,讲究频率一致,力度相近,这样打出的身筒才能周正稳当。

 

2.壶件制作

壶嘴,取适量微泥搓成一头大一头小的泥条,然后再用通嘴尖刀将泥条通出壶嘴管道,让泥条成为中空结构,再按照设计好的样式制作加工。

 

壶把,取微泥搓成长条状且头粗尾细均匀变化的泥条,再根据设计好的样式进行弯曲规正,去除多余的泥料。

 

壶盖,取泥料打好盖板泥片,还有盖沿泥条,将盖沿泥条做成圈。

 

壶钮,以桥钮为例,将切好的泥段慢慢的搓成桥形,然后用尖头工具在壶盖开一个小洞,作为出气孔,再把壶钮黏到壶盖上。

 

3.镶接零件

当各部分零件都做好之后,就要准备镶接了。大多数的壶都是“三点一线”,即壶嘴、壶口、壶把在一个水平线上。壶嘴、壶把的风格和位置高低直接影响整体的审美。

 

4.掇泥

镶接完成后各衔接处会有残留的泥料,这就需要对衔接处进行掇泥精加工处理,通过精加工使壶体器型结构更严谨,轮廓线条更加和谐。

 

5.了胚

紫砂壶生胚初步完成之后需要使用工具明针进行了胚。是对壶体表面进行一次次的打磨修整,让其“光可照人”。